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两成高三学生近视超600度!127位眼科专家教你防度数加深
  • 作者:单祺雯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1950   浏览:190
  •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专家团队,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团体共同发布了《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针对有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后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人群,给出了“管理方案”。

    近视是世界范围的高发疾病。当前,全球近视患病率超过28.3%,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9.8%,高度近视患病率将由目前的4%上升为9.8%。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呈低龄化、高度化趋势。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约53.6%,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高达20%。相比于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因眼轴过度延长、屈光度数不断增长,大大增加了进展为病理性改变的风险。高度近视人群中,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人群。

    “近年来,智能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网络自媒体业态的形成,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此同时,很多人的学习途径、生活方式、睡眠习惯等都跟着转变,长时间用眼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形势愈发严峻。我们都知道,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疫情防控的三年中,很多孩子长期上网课,用眼习惯发生巨大变化。一般来说,近视初发年龄越小,近视进展周期越长,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越大。所以,近视防控的关口必须前移。”参与撰写共识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宏教授表示,近视度数分为四类,50度以上是近视前期,300度以内为低度近视,300~600为中度近视,大于600度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又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和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遗传、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都是高度近视的成因。

    其实,早在2017年,我国就发布了首版高度近视相关共识——《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时隔5年,新版共识结合我国近视发病情况及临床现状,增加了三个方面内容。

    1.提出了近视前期的概念。一个3岁就近视的孩子和15岁才近视的孩子,未来眼睛的健康程度肯定是大相径庭的。近视防控主张抓早、抓小,尤其是6岁前儿童及远视储备下降的孩子。

    2.划分了中度近视。通常,50度以上就算近视,但对介于50~600度的人群而言,进一步细分无论从防控还是干预都有好处。

    3.确定了高度近视定义。“多少度才算高度近视,500度还是600度?这个话题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歧。其实,不要小看这100度的‘跨越’,它能‘差掉’很多人。”王宏表示,600度这一数值的确定,无论从入组人群的筛选、医疗保障等方面考虑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此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高于600度的近视患者,发生眼底病变、视损害等继发眼病的风险才会大大增加。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各阶段特征,应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可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

    近视前期。低年龄段儿童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遗传、环境影响。应重点关注具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的视力状态,尽早开展基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风险,提前预防。对于户外活动少、课业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当的儿童,应做好眼健康监测。提倡孩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2小时以上;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用眼;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

    低中度近视期。对于已经近视,但尚未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人群,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例如保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单次近距离用眼时间等。与此同时,每6个月做一次视力检查,监测指标包括视力、眼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双眼视功能及其他必要的眼底检查等。此外,须佩戴眼镜,以屈光矫正和控制近视发展。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延缓35%~80%近视进展。

    高度近视期。此阶段的防控重点是降低不可逆的视觉损害。病理性高度近视常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因此高度近视者日常应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与此同时,每6个月检查视力状态,矫正不足时应及时调整配镜。必要时可增加视觉电生理、视野、血管造影及3D-MRI或B超等检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