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健康报:多路径寻找近视防控最优解
  • 作者:胡彬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邵子伊   字数:2551   浏览:3054
  • 日前,由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联合主办的2022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福建厦门举办。聚焦“主动的眼健康、全面的眼健康”,国内外眼科、视光学、视觉科学领域知名学者,以及国内外眼视光产业界专家,共同探讨视觉健康相关新技术、新趋势和新理念。

    机理研究仍在不断推进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约6亿,青少年群体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多采取线上形式上课,长时间与屏幕为伴、室外活动减少,对于青少年眼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近视群体不断扩大原因何在?一项对同龄、不同月出生的小学生进行的普查发现,同龄8月(41.56%)和9月(33.83%)出生的小学生近视率相差7.73%,同年龄的儿童因为上学时间的差异造成了近视患病情况的不同。

    温州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周翔天教授解释,这一调查结果提示环境因素是近视发病率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近距离用眼工作对近视影响的相关研究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不一致;环境因素难以定量;缺乏快速预测指标,较难开展前瞻性干预研究;缺乏实验依据,不能明确作用位点和机制,难以阐明其与近视的因果关系等。

    周翔天教授坦言,目前学术界对近视发病机理仍知之甚少,相关研究在陆续展开。他带领的团队展开系列研究,明确了巩膜缺氧是细胞外基质重塑形成近视的触发因素,巩膜缺氧可作为治疗近视的干预靶点。团队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了脉络膜异常可能导致巩膜缺氧的科学假设,发现动物近视诱导早期脉络膜厚度变薄,人近距离工作时脉络膜厚度变薄,由此推断脉络膜结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异常。

    为验证脉络膜结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异常,需定量测量脉络膜血流。团队研制了高速、高分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开发脉络膜血管成像算法,可实现实时活体精确定量测量脉络膜血流。通过此项技术团队发现,增加脉络膜血流,可抑制巩膜缺氧及近视形成;减少脉络膜血流,可诱导或加重近视。

    脉络膜血流是眼球自稳态发育过程中将光学信号转化为生化信号的载体。团队研究提出,视网膜可辨识和处理诱导近视的视觉信息,同时提出了诱导近视的视觉信息通过视网膜多巴胺系统调控近视科学假设。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视网膜胞外多巴胺水平降低导致近视,明确了多巴胺受体在近视中的作用。

    防治高度近视关口需前移

    医学上,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在600度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轴不断被拉长,视网膜和脉络膜可发生变薄等异常。

    高度近视可增加其他眼病的风险,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近视黄斑变性,预后不容乐观。高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密切相关,病理性近视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高度近视的青年中,病理性近视患病率约为8%。

    病理性近视与多种眼部病变相关,例如漆裂纹、脉络膜萎缩、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近视患者失明比例最高达22.4%,低视力比例最高达32.7%。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表示,减少高度近视可谓近视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病理性近视是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而高度近视人群中有不少人对“可防、可控、可治”了解甚少,有些人甚至等眼盲风险临近时才选择治疗。

    目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和程度深的趋势。国内一项近视专项调查显示,近10%近视学生为高度近视,而且其占比随年级升高而增长,在幼儿园6岁儿童中有1.5%为高度近视,高中阶段达到了17.6%。初次诊断近视以后5.5年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最高可达58%,12岁以下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较高。

    在医生和患者中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70%医生表示所在医院没有高度近视专科门诊,每周高度近视就诊人数约为12人,约有一成就诊患者为高度近视,而其中22.59%为病理性近视,已经发生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并发症。与此同时,大部分患者表示并不了解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区别和联系,也不了解其危害性。

    周行涛教授表示,调查结果也提示多学科合作诊疗势在必行,对于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患者教育都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提高社会各界对高度近视的重视程度,减少致盲比例。

    防控离不开科普“新势力”

    论坛主席、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瞿佳教授介绍,目前全国总体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2.7%,相较2018年的53.6%,下降了0.9%。全国各省近视防控示范作用明显见效,近视防控能力明显提升,近视防控科普影响力明显扩大,近视防控相关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我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已开展4年。近年来,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也在持续关注近视防控相关话题,并陆续在会上发布近视防控“温州经验”,签约多项近视防控战略合作,推出近视防控科创成果等。

    去年论坛现场,由温州医科大学牵头发起的全国大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联盟成立。一年来,各宣讲团的成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研讨活动,还活跃在近视防控科普宣讲的舞台上,成为近视防控的新生力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联盟已开展宣讲658场,开展近视防控相关活动1369场,惠及群众约1696万人,被教育部列入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

    近视防控,科普先行。如何做好阵地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健康科普,如何营造全民参与的爱眼、护眼浓厚氛围,都是当前眼健康科普事业面临的难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自2018年10月创办全国首家现代化的眼健康科普馆以来,开创了全国近视防控基地化教育新模式。眼健康科普馆的模式逐渐在全国形成联盟体系。2022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入选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已在北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陕西、浙江、山东、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指导建设了多家眼健康科普馆,通过全国联动,多方协作,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