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新华网客户端:温州医科大学:“行走的红色课堂”点亮如磐初心
  • 作者:卞成德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金慧之 柳小丽   字数:1664   浏览:3590
  • 温医大国旗护卫队同学在稻挑山岛的界碑旁举行升旗仪式。

    日前,温州医科大学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来到浙江平阳南麂岛,开展了一次“行走的红色课堂”。他们瞻仰解放浙江全境纪念碑,听老党员守卫边防的故事,并在部队官兵的带领下体验戍海生活。

    浙南地区革命遗迹众多,红色资源极为丰富。温州医科大学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建立起一个个思政教育研学基地。平阳县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永嘉县红十三军教育基地、洞头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江心屿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一处处红色地标变成了一场场“行走的红色课堂”,一次次研学打卡让师生们感受脚下这块土地的红色基因,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深下去”。

    平阳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根据地,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一大”在平阳凤卧的冠尖与马头岗召开,掀开了浙江党史新的一页。当年,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浙南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浙南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去年,温医大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30多名骨干教师和学生党员曾来到温州平阳凤卧镇,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研学教育。

    温医大师生在平阳省“一大”会址开展研学。

    观看着陈列的珍贵影像和文物,聆听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大家被先烈们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以及省历次党代会为浙江大地带来的沧桑巨变深深触动。参观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内心的感触。

    “这样的课堂立体又生动,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不禁在思考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要为什么而奋斗,要为社会做些什么。” 学生金新千说。

    不仅仅是红色革命旧址的“沉浸式”现场教学,让师生走近红色人物,面对面听他们讲革命故事、奋斗故事,也是温医大“行走的红色课堂”的鲜明特色。

    温医大学生听104岁红军老战士罗凤养讲述抗战故事。

    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师生来到温州洞头,寻访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老战士,追溯红色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洞头的渔家姑娘扛起钢枪,投入到保卫祖国、保卫海防的事业中,60多年来铸就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 的“海霞精神”。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师生们深度采访了20余位民兵连的老战士,并把采访记录整理成《海霞之光采访录》。

    “我们接下来将把采访记录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学生宣讲团的宣讲让更多同学了解、践行新时代的海霞精神。”指导老师苏凤启说。

    温医大学生编写的采访录。

    在风景如画的永嘉县苍坡古村,一座民居上挂着的“包产到户第一县”牌匾赋予这里特殊的意义。1955年,永嘉县雄溪乡办起一个农村合作社——“燎原社”,社员们跟当时中国其他的农村一样吃大锅饭,温饱都成问题。1956年,中共永嘉县委在燎原社开展了“包产到户”的试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比安徽凤阳小岗村早了22年。

    温医大学生在燎原社史纪念馆寻访“包产到户”故事。

    “包产到户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一边抓生产一边搞副业,常常天一亮就出去干活,太阳下山了才回家。一年后,粮食大增产,经济效益大提高……其实就是温州人敢为人先的一个缩影。” 

    在温州郭溪街道老虎山公园内的燎原社史纪念馆,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的师生找到亲历当年燎原社“包产到户”历史的任世定老人,听他讲述了那些年的改革故事。

    “我被‘燎原社’那种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也对改革精神、温州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励我们年轻人要有冲劲、闯劲,在人生舞台上去探索无限可能。”学生周铄意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温医大“行走的红色课堂”已经打卡浙南10余个红色基地,累计寻访红色人物400余名。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说,“温医大把‘行走的红色课堂’作为党史学习的重要载体,让师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党的精神谱系,让思想之光照亮师生们的心田,真正激发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媒体来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