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青年时报:温医大治水 原来有“秘密武器”
  • 作者:周淳淳 卞成德    通讯员单位:   编辑:赖小娟   字数:   浏览:4086
  •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剿灭劣V类水”的号令后,我省各地便再次掀起了治水护水的高潮,各地高校更是立足专业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水质检测、小鱼治水、清理河道垃圾……这是大多数人参与治水的途径。然而,温州医科大学却使用了不同的“秘密武器”——“走航式测水仪”、GIS管理系统、人造仿生护堤、无人机……

    “抹茶河”变“生态河”

    在温医大校园西侧,有一条河名叫诸浃河,河长约55米、宽15-60米,水面面积约16600平方米。曾几何时,温医大因为这条“抹茶河”而“名噪一时”。为了摘掉“抹茶河”这顶帽子,近些年来,在“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温医大想方设法对该河水质进行修复试验。

    2014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市政府共同建立了浙南水科院,开始对诸浃河进行调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了多项生态修复试验。

    “修复之前,诸浃河水质较差,主要指标均为劣V类,河道多年未清淤,淤积现象明显。特定季节浮萍爆发,水质及景色都岌岌可危。”据浙南水科院黄宏博士介绍,由于典型的渠道化、硬质化的传统城市河道施工方式,使得该河地表径流排放强度也较大,“针对以上污染情况和河道环境条件,我们采取了综合措施。”

    水科院从强化净化水质、增强水体交换和复氧、生境改善三方面实施了水环境修复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构建了基于植物——微生物耦合生态拦截带,对浮萍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我们的施工极为迅速和简便,一天就完成了40米的拦截带。”黄宏说。

    数月后,诸浃河两岸植物生长繁茂,拦截带不仅起到了拦截效果,还形成了一道美妙的景观。黄宏告诉记者,现在在敷设软化模块的水域周边,还能观测到小型鱼类种群,常引得鸭群前来摄食。

    此外,该院还发明了一项防堵塞人工湿地技术,通过在诸浃河的一端建立一片生态湿地,用湿地来净化河水并充分利用,然后再将灌溉后的水排入河中,达到水资源的利用和平衡,有效地解决了断头河的堵塞,将死水变活。

    研发治水“秘密武器”

    伴随着“抹茶河”的消失,浙南水科院的治水“秘密武器”也越来越多。该团队建立的鹿城区温瑞塘河水环境移动GIS系统、温瑞塘河GIS研究与管理平台、珊溪水库在线监测及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当地的“五水共治”提供了重要数据及科技支撑。

    这些高科技到底有多牛,对治水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乍一看是不是感觉很平常?告诉你,这个仪器价值20万元!”黄宏指着一台仪器,解释道,“它其实是一个小型水科学实验室,可以凭借探头将水中的所有信息数据化。”黄宏介绍,该设备可以搭载在船只上,配合GPS设备就能一边走一边记录各项数据,全面反映水质情况,所以又叫“走航式测水仪”。“它克服了传统定点水质监测技术不能完整再现水质指标时空连续分布特征的缺点,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GIS管理系统则通过用走航式测水仪来收集河道中不同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及河水受污染的程度用虚拟构图来呈现出来,实现了河道数据化。“通过GIS管理系统,我们不仅可以随时知道河道的各个角落里受污染的情况,甚至还可以通过走航式测水仪直接找到污染源。简单说呢,它就是一台电脑的CPU。”黄宏表示。

    该院研发的“无人机”巡航监测技术也是治水利器,每当水华、赤潮等爆发时,它就派上用场了。通过用无人机监测水源地,就可以快速了解水源环境质量状况。特别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段,无人机通过对上、下游河流快速巡查,能第一时间掌握水质情况,操控自如地完成监测任务,是监测水资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帮手。

    只有高科技还不够,人才是关键。为了助力剿灭劣V类水,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还成立了清源志愿服务队,通过志愿下乡实践与宣传为民众带去最前沿的科学普及。从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到无名的小黑河,清源的志愿者们几乎走遍了温州市的各个角落。

    原文链接: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7-04/13/node_11.ht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