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健康报:要创新 尝试融合后再突破
  • 作者:朱永基    通讯员单位:健康报   编辑:   字数:   浏览:3222
  •     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外跑来做学员

    最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将迎来美国与新加坡的眼科医生。他们千里迢迢来华是为了在吴文灿教授所领衔的眼眶眼整形微创中心做学员(Fellow),跟随他学习眼科内镜微创手术。

    作为眼科界首批来华学习的Fellow,标志着我国眼科内镜微创手术在国际上所处的领先地位。据介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被批准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眼科内镜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开启了我国眼科内镜微创手术的培训的序幕,使我国眼科内镜微创外科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小眼科医生

        华丽转身为眼科内镜手术领头羊

    吴文灿教授主攻神经眼科、眼眶/眼整形外科与泪道疾病,特别擅长视神经疾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眶骨折、复杂性眼眶肿瘤、难治性泪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仔细看这些专业,发现涉及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内容。吴教授之所以能涉及并创新这些专业领域,来源于他毕业后在基层医院的工作经历。据他介绍,他在基层医院工作过8年,先后从事过脑外科、骨科、普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大外科体系的培养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外科学基础。随后又攻读眼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拥有了完善的眼科理论知识体系与坚实的临床实践技能。

    正是因为眼科与大外科这两大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融会贯通,才使吴教授“灵性”地认识到内窥镜技术在视神经、眼眶与泪道疾病诊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与重要意义,促使其毅然放弃当时“时髦”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拿起了内窥镜,向眼科的这些“空白区域”发起冲击。凭着他和其团队10年的不懈努力与矢志追求,一个全新的知识理论体系、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眼科内镜微创外科学已经初步形成。

     干点名堂

        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十年时间,吴教授从一名普通眼科医生蜕变为当今眼科内镜微创外科的领军人物,迅速成长背后有什么秘诀呢?回溯他的奋斗历程,他最想对年轻医生说:

        1. 走一条不寻常的路。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与追求,要想异军突起,做出点成就,就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分析,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吴教授硕士专业为角膜,博士专业为屈光与斜弱视,博士攻读期间实际上练就了一身的眼外伤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尽管对角膜、屈光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很熟悉,但大外科知识体系背景的他总觉得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让他把以前所从事的一些专业放下来,不断创新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2. 在理性分析中不断创新。对于当今的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学科越分越细,多学科交叉是寻求不寻常路的利器,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几个不同专科的医生一起完成一台手术,那不是多学科交叉,是多学科合作。但单纯多学科合作常常因为对疾病认知上的差异,沟通不到位以及理念的不统一而出现结果偏差。只有建立在已有理论体系基础上,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体系相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自己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促进某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才是真正多学科交叉。从事眼眶、视神经疾病往往涉及神经眼科、鼻科、口腔科、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范围,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专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多学科交叉的诊疗体系,才能如鱼得水地开展诊疗工作。

        3. 迎难而上,善于沟通。遇到困难时必须冷静分析、思考。既然选择了,就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勇敢面对。这需要敢想、肯干、能写、会说这些品质。在理论基础上理性地分析,大胆地去思考;想明白后必须肯干,抓落实;干了以后要写出来,写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分析思考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后,还要会说,要善于表达与沟通,要把自己的主张、理念传达给别人,让更多的人接受、采纳,同时得到人家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出外游学

        破解前进路上的困惑

    吴教授的职业之路,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吴教授说,“2011~2012年,我突然觉得自己江郎才尽了。手术能创新也做得差不多了,手术技术也可以说提高不到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很困惑,很彷徨”。在此情况下,2013年他毅然放下一切来到了美国排名第一的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作为Clincal Research Fellow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深造学习,师从国际上著名的神经眼科与眼整形眼眶专家David T.Tse教授,从事神经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研究工作。后来,又去了美国霍普金斯、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交流访问,遍访名师,开阔视野,吸纳众家之所长,不断促进自己新的理论体系的构架,在视神经损伤与再生修复领域形成了自己新的观点与理念。

    临床、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少,每样都要做大做强,成为真正的“三栖”明星。2016年吴文灿获得了科技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基金”资助,他将再度起航,向视神经损伤修复这一堡垒发起冲击,相信他还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