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惊险!男子打羽毛球突发心脏骤停!现场十几名医护人员紧急抢救,创造生命奇迹
  • 作者:李杨慈、黄丽颖   供稿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高拓   浏览:2100
  • 脸色铁青、没有呼吸

    没有心跳、呕吐物误吸……

    与队友在球场酣战的陈先生(化名)

    突然感觉胸闷

    没想到就地休息时突发心梗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就此开展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而这场生死博弈的胜利,得益于现场众多医护人员不放弃的急救,120急救的及时赶到送医,以及院内急救团队无缝衔接、默契配合、专业高效的救援密不可分。

    男子球场突发心梗

    没了呼吸和心跳

    昨天,61岁的陈先生坐在病床上,和爱人谈笑风生。很难想象,一周前在运动场馆打球的他曾经命悬一线。

    “当时他的病情极其危重,很多人都不看好这场急救,只要任何一环没有衔接好,他就挺不过来了。”提及事发当日的急救画面,陈先生的爱人,一位从事医疗工作30余年的资深专家,直言现场绝对是和死神较量的生死博弈。

    陈先生喜欢运动,每周都会和队友相约球场打羽毛球。9月17日下午,陈先生和市人民医院的几名队友相约七都某球场酣战。然而几局下来,陈先生发现自己有点不在状态。

    “人很难受,胸闷、出汗……”下午3时20分许,陈先生电话爱人,爱人让他赶紧到边上坐着休息。

    3时50分,发现坐着的陈先生突然耷拉着脑袋没了反应,旁边的球友扔下球拍,赶紧跑到他身边,发现其心跳和呼吸暂停,队友们有的开始急救,有的掏出手机打120。

    就在此时,在场馆打比赛的温医大附一院外科医生季晓克发现情况后,立即加入现场施救。

    没有AED除颤仪

    十几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施救

    对于突发猝死的患者,最重要的是把握黄金急救时间,特别是猝死倒地后的4分钟内,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如身边有人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这样抢救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超过10分钟再救治,生存机会渺茫。

    在现场的医务人员也深知,从实际情况来讲,哪怕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最终抢救成功率也不是100%的,还要综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各方面的情况。

    “快,快去看看有没有AED。”初步判断陈先生为心梗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在心肺复苏同时医护人员立即让人去找除颤仪,遗憾的是球场没有配备相关急救设备。

    同在球场参加比赛的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沈贤闻讯后,立即组织该院参加比赛的麻醉科郑浩、李强,外科陈孝冬,护理人员冯小芳、陈小珍等10来人赶到陈先生身边,轮流开展心外按压、气道开放……系列急救措施有序而紧张进行,随即,温医大附二院的麻醉科陈小玲、外科洪滉等医生也加入到抢救队伍。在没有任何急救设备、急救车还未赶到的20多分钟内,十几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心肺复苏。

    期间陈先生有了几次微弱的脉搏但很快又消失,“当时他状态很差,不仅心跳呼吸停了,还有较多呕吐物,不排除有误吸,而且牙关紧闭气道很难打开,这种情况对心梗患者来说很致命。”医务人员一边用毛巾擦拭呕吐物,一边尽量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由于患者牙关紧闭,为确保有效供氧,季晓克立即跪地给陈先生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四次深长有力的呼吸,让患者胸廓有了明显起伏。

    “我们作为医务人员,都知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存在感染风险,而且当时我老公还有呕吐,关键时刻,他作为一个陌生人,没有丝毫犹豫,作出这样的义举,让我特别感动和感激”,陈先生的爱人谈起现场医务人员无私的救治,言语中满怀感激。

    在没有任何急救设备、急救车还未赶到的20多分钟内,包括温医大附一院、附二院,市人民医院的十几位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双手建起了强有力的心跳,为陈先生赢得了第一线生机。

    4时10分,120急救车赶到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取来除颤仪为陈先生进行除颤。幸运的是,经过3次除颤,陈先生终于恢复了规律的心跳!

    医院紧急调配人员和设备

    启动绿色通道

    “他气道还没开通,途中随时会有病情变化……”当120将陈先生送往医院时,温医大附一院麻醉医师李强和市人民医院等4名医护人员随车护送患者。途中,陈先生又发生了两次呕吐,幸运的是都第一时间被随车医生进行了处置。

    而此时,接到前方信息的温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知名专家黄伟剑已在后方统筹安排急救,提前联系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单培仁按照医院胸痛中心常规流程,立即启动急性胸痛院前救治绿色通道,准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4时45分,一路疾驰的救护车将陈先生送到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入院时陈先生仍意识不清,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医护人员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与死神赛跑。急诊呼叫多科室协助抢救,立即为陈先生开通静脉、做心电图检查,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心血管内科已启动导管室为患者做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并准备了呼吸机、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ECMO在导管室备用。

    5时25分,陈先生被推进心脏导管室,手术主刀单培仁为他冠脉造影,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心脏血管完全堵塞,仅十余分钟内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建立循环支持,并开通闭塞的血管。术后,陈先生被送入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当天夜里,陈先生病情仍旧危重复杂,伴有严重误吸、低氧血症、血压不稳,单培仁和CCU赵初环副主任医师、党浩迪等医务人员守候及抢救直至第二天凌晨,期间与黄伟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苹等多次讨论并制定救治策略,同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蔡畅为陈先生进行了床旁气管镜下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

    第二天,陈先生意识逐渐恢复,之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陆续拔除气管插管和停用循环支持。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和后续治疗,陈先生转危为安,并于4天后转入普通病房。

    得知陈先生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身体情况恢复良好,当天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都为他的生还感到无比的高兴。陈先生的爱人更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是抢救的组织,还是多学科协作,以及后来一次次的挑战性救治……整个救治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大家的无私担当和温医大附一院高效融合、环环相扣的救治体系,最终能有这个好结果,我们真的是太幸运了!”

    我市已发生多起运动猝死

    建议运动场馆配备AED

    “运动不能同健康画等号,请大家一定不要有这种误区,要重视平时的体检。”黄伟剑介绍,近年来,我市已发生多起在运动场馆运动发生心跳骤停病例,而且极少数患者有陈先生这般幸运。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指的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这也是老百姓听到最多的一种猝死,约占猝死的70%;非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如肺栓塞、哮喘等。”黄伟剑说,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等。如果患者伴有心脏方面基础疾病,猝死的风险更高。

    近年来,心脏骤停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越来越年轻化,不良的作息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三高等)、未定期体检等人群成为高危人群。2021年温州市区发生心脏骤停1094例,原因基本上为心源性。

    其实,心梗可防可治,大家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要定期体检减少心梗发病,尤其是喜欢运动的人群建议做一个全面的心肺功能检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剧烈运动。
    对此,专家提醒,面对猝死患者,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CPR),然而很多运动场馆都没有配备AED,希望通过此次事件建议各大运动场馆尽可能配置AED等急救设备以防不时之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