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仁济学院创+大讲坛第十讲:人生需诗意,经典永流传
  • 作者:余晨圆 易情情/文 梁洁 朱铭杰/摄   供稿单位:仁济学院   编辑:卞成德   浏览:2134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开篇趣味飞花令勾起仁济学子对中华文化之根的探寻。4月16日晚,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创+大讲坛第十讲特邀嘉宾《中华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李定广以“当代青年应该知道的诗词”为主题为仁济学子开启诗词课堂。仁济学院党委书记章成斌,党委副书记周恩红,创业创新教育学部胡鹏程老师和400余名学子齐聚旭光厅品鉴古诗词之美。

    李定广老师从古诗词的三大特性:永恒性、非功利性、抗译性出发剖析中华古诗词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时代的价值。于人读诗能真真切切体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匹夫之责;读诗能明忠信仁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人文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李定广老师提及,精华诗章是拥有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止着眼于对当代人灵魂的慰藉,更着眼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李定广老师以著名教育家竺可桢对《凉州词》中凉州和黄河两个冲突意象的质疑为例,劝告学生戒单以自然科学角度解诗,要体会其中意境之美。又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夺冠的外卖小哥为例强调了“即使深处泥泞,仍可仰望星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追求诗和远方的权利”他积极鼓励在座学子将诗词文化融入血液、筑入基因。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出心中所惑“为何古时都城不同古诗词却都能在普通话展现音律美”“如何看待当代网络对古诗词的再创造行为”。李老师一一为其解答,细致道来古今音韵之别、诗词古为今用之价值。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如何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李老师提出建议:“专业课之路行不通,可以开展相关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并在学院环境中增添诗词元素,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兴趣,从而以民族文化为傲。”李老师为学子打开一扇通往古诗词的大门,学子也在心中埋下种子:“自从上了大学在古诗词方面就接触少了,今日重温儿时印在脑海中的词句,感觉很亲近,也更能懂得其中富含的意味了。”

    此次创+大讲坛旨在为热爱诗词的学生提供与腹有诗书的诗词达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深入解读中华诗词的魅力,感受诗人如椽巨笔下饱含的深情,并且在学生选择诗词阅读的道路上做好引领,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的认识,从而推进学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为后续相关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