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美丽温医(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附二医急诊全国青年文明号:用青春护卫生命
  • 作者:栾晨曦   来源:附属第二医院   编辑:梁洁华   浏览:7715
  •     被送来的病人人事不省,被人打伤的小伙子痛苦地呻吟,醉酒者亢奋地手舞足蹈……“准备气管插管、吸痰、心电监护、准备除颤、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液泵” ……一边是心急如焚的伤患和家属,一边是大夫迅速地检查病人准确地下达医嘱,护士认真飞快地执行……这样的场景,在我校附属第二医院急救中心每天都上演着。这里,和所有医院的急诊室一样,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地方,每个人的心情就像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跌宕起伏而又瞬息万变。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与死神博弈的战场,那么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就是跨过楚河汉界的先头卒。在这里,有时留给医护人员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2分钟。生与死只在转瞬。有国内知名的急危重症专家说:这是医护人员活得最拼命的地方。“用青春护卫生命”,在全国青年文明号二十周年纪念专题片所介绍的6个集体中,作为全国卫生系统唯一入选的代表,这个分篇章的片名,就是对附二医急救全国青年文明号履行使命与职责最好的概括。

    这是一个不能说“不”的科室

        “这是抢救室,有10张床位,这是留观区,有10张床位”,急救中心副护士长张秀霞介绍,“由于急救中心是一个不能说‘不’的科室,周日或者是节假日的晚上,我们最多时要收治35床的病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2张床并到一起,同时躺上3位病人,让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坐着接受治疗,这要求我们以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为病人提供治疗,才能让陆续过来的病人有地方收治。”

        翻开科室的业务统计表,近期急救中心平均每天收治病人500多人次,最多的时候达到577人次,几乎每天都有50多位危重病人。2013年,急救中心全年接收急诊病人159471人次,比2012年上升了15.18%

        “这飙升的15.18%背后是极大的压力,特别是附一医搬到新院区之后,市区大部分的急诊压力全部压到了我们的身上,急救中心共有108名医护人员,急救工作是对脑力、体力的双重考验,每个班次工作的时间长达9-11小时,中间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是真正忙起来,这段休息时间就成了奢侈。为此,大家都练就了有闲暇就眯一会儿,起来就干活的功夫。”急救中心主任陈大庆说。

        在采访过程中,恰好有几位医生护士在吃晚饭——清一色的盒饭。“我们要求不高,果腹即可,食堂的快餐吃腻了,偶尔还可点些外卖,也算是换换口味”。罗俊君医生端着自己的盒饭打趣道。

    这是一个随时接受挑战的科室

        91611时许,一位老人躺在推车上,在被家属送去做核磁共振的回途中,突然昏厥,瞬间失去了意识。恰好路过的张秀霞立刻上前,发现老人心脏骤停,如果2分钟内不能抢救回来,生还的几率就会降低50%。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张秀霞直接爬上推车,横跨在病人身体上,跪着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周边的人则迅速推往抢救室。一路颤颤悠悠,张秀霞随时有跌落的危险。不到1分钟,抢救室到了!

      

        这时,抢救室外发生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一对中年夫妻,正在聊着什么。坐在床上的妻子神态有些疲惫,打着点滴。丈夫拿着水杯去喝水,但就在他离开的十秒钟后,妻子突然倒下了!监护仪发出急促的“滴滴”声,病人出现了室颤,生命危险!护士站的三名护士,迅速赶过去将病人送进抢救室。急救床周围浅绿色的帘子“刷”的一声被拉上,帘子背后,医生们急促的医嘱和不断的电击指令让空气变得异常紧张,医生和护士轮流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根据最新的国际标准,心肺复苏按压的次数需在1分钟100次以上。30分钟的抢救就像过了漫长的一天,几位按压者浑身大汗淋漓,大家的心都悬在了生命垂危的病人身上。半个小时的抢救和不停的心肺复苏按摩之后,监护仪显示心率波动趋于稳定,病人暂时脱离了危险,还能说话了,可她却不知自己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了。

        这样的抢救情景,在急救中心每天都在上演,随时都可能上演。在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必须“上满发条”,随时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这是一个走在风口浪尖的科室

        在疾病面前,无分贵贱,特别是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除了接诊急危重病人,也时常有醉酒、斗殴致伤、自杀未遂等情绪处于失控状态的病人。这些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病人,往往由于拒绝治疗、不能接受对其病情的诊断或者仅仅因为医护人员的一个动作、一句询问而迁怒于医护人员。被谩骂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一些患者向医护人员的突然发难,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措手不及。护士长王莹莹无奈地陈述。

        同时,由于一些突发性的变故,鲜活的生命在短时间内逝去,许多家属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往往会对医生的施治过程提出质疑。在这里,人们的情绪没有遮掩,而这种情绪爆发式的累加,往往会给急诊正常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扰。副主任孙来芳说,医生往往会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经验,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治疗方案,讲清楚其中利弊,由病人和家属选择。因此,急诊科的医生必须沟通能力很强,否则做不好急诊医生。主任陈大庆正是这样一位善于沟通协调的人,他经常充当“救火队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医院,一方面统筹协调救治过程,安抚情绪崩溃的家属,另一方面竭尽全力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医疗资源有限,夜间急诊常常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忙不过来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情。“急诊资源是社会的紧缺资源,要优先留给最需要的危重病人,希望普通急诊病人和家属理解。”护士颜雷雷说。

    这是一个没有长假的科室

        时近“十一”,在医院的国庆放假通知中,“急诊加强”几个字格外醒目。“我们没有固定的长假,也最怕长假,因为长假期间外伤、醉酒、意外、中风的病人会特别多,也是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孙震宇医生告诉记者。过年的时候,许多来自外地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不能回家侍奉父母,反而是父母千里迢迢来温与他们团聚。许多医护人员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与父母外出旅游,但是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却因为忙碌而无暇陪伴他们。

        “孩子,饭和菜做好了放在冰箱里,拿出来放微波炉里热一下。好好做作业,早点睡。门要反锁,一个人在家小心电和煤气。” 护士童静给记者看了她发给孩子的微信,她说自己的爱人也在医院上班,孩子有时是独自在家,她的心中虽是万般不舍,但只能通过微信来“遥控”孩子。因为经常晚上不在家,她觉得母子亲情有些疏远。“真的要多抽时间去陪陪他。”讲起对家庭,很多急诊人都是满怀感激和愧疚。

    这是一个用平凡书写卓越的团队

        急诊青年文明号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团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服务大众,发挥自身的光与热。在重大社会影响事故面前,他们勇于挺身,主动在前,为挽救每一个生命而倾尽全力。2008年救治四川汶川地震来温伤员活动中,他们共投入超过5000小时,在连续超过6个月时间里为来自汶川的75名伤员提供医疗救助服务,荣获“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在2011年 “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陆续收治伤员28名,基本平稳渡过危险期。 


     积极救治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和“7.23”动车事故伤员 

        “白金十分钟”是国际救援通用的一条黄金定律,是指人在遇险的情况下前十分钟是否可以进行妥善的处理,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时常为一些获救初期错失有效急救处理时机而离世的患者扼腕叹息,他们深刻认识到普及急救救护知识的重要性。为此,他们深入到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工厂、学校、志愿团队等基层,开展“守卫生命、前移抢救”院前急救培训公益系列活动。短短的两年间,20余次的培训,1500余人的受益人群,展示出急救团队的基本素养和传递真情、服务大众的公益理念。

        急救中心,一个紧张与忙碌互相交织的舞台,一个汗水与泪水不断流淌的战场,青年文明号的所有医护工作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每天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但每一个急诊人心中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让这里的故事少一些叹息,多一些温馨;少一些悲痛,多一些感动。每一位青年文明号成员都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超越,他们愿意守护这方净土,用青春铸就一道护卫生命的闸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