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钱江晚报:50多个特殊的孩子和一座温暖的城
  • 作者:汪子芳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温彬彬   字数:2378   浏览:4015

  • 小年夜,留守温州的地贫儿童和家人在医院一起过节
    苏苏开心地穿上了布依族民族服装

    “2019年是有希望的一年,从此,你的人生有两次生日,第一次是你出生的那天,2019年9月3日,是你重生的一天,也是你的第二次生日……”

    大年初一,阿兰在朋友圈写下这句对女儿苏苏的祝福。

    苏苏是一名地中海贫血患儿,去年9月做了骨髓移植,正处于观察恢复期。这个异于往年的春节,一场疫情汹涌而来……

    50多个孩子

    疫情中无奈留守温州

    作为全国三大地中海贫血移植基地之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边,一直聚居着很多和苏苏一样的孩子。他们大多来自外省,贵州、四川、广西、江西……

    在最近的日子里,他们的日子有些煎熬。温州的每条疫情新闻,都会击中这些孩子家长的神经。

    地贫是一种隐性遗传的血液疾病。重型患儿从小就要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需要长期输血和去铁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该病的唯一方法。移植治疗耗时很长,前期需要等待合适的骨髓,移植手术后还需要一至两年的观察期。

    这些孩子最怕感染,房间每天要消毒;他们需要定期上医院……

    留在温州的50多个孩子,基本都是2019年完成手术的。移植手术后需要留守随访,因此患儿不能回家过年。没想到,一场疫情袭来。

    5岁的苏苏,就是其中一个孩子。她来自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家乡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距离温州2000多公里。

    一天中几乎小半的时间

    都是在打扫和消毒

    去年8月来温州时,苏苏的父母就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妈妈负责照顾苏苏,爸爸靠送外卖挣钱支付医药费和养家,大几岁的姐姐则留守贵州老家。

    去年10月上旬,苏苏顺利出院,和她一同出院的还有两个孩子。

    “三个人几乎同时入仓同时出仓,他们既是‘战友’又是朋友。”苏苏妈妈说。女儿身边有了共同与病魔抗争的小伙伴,在温州这个异乡也不会太孤单。

    可他们不知道,还有更难熬的日子在等着考验他们。

    做完骨髓移植手术,最担心的就是感冒和感染,对生活环境的卫生的孩子要求极高。家里每天都要消毒,要随时备着酒精、消毒液和紫外线灯。

    即使没有这场疫情,他们外出也必须戴口罩。我每天六点起床,先给一个房间打扫卫生并消毒,七点半左右叫女儿起床吃早餐,八点吃药,之后女儿在消完毒的房间看电视,我继续打扫并消毒另一个房间。”苏苏妈妈说,一天中几乎小半的时间用在了打扫和消毒上面。

    “早上九点和晚上九点,定了闹钟喂孩子吃药。”阿兰说,有种药必须定时吃,“相差时间久了,下星期抽血检查指标就会不好。”

    孩子一步都不敢出门

    也不敢吃外面的东西

    对普通人来说,疫情期和平常生活的区别无非是宅家和不宅家的区别。对这些脆弱而敏感的孩子来说,面对的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议题。疫情来了,孩子家长们如临大敌。除了必须去医院做检查,其他时候,孩子都待在家里,一步也不外出。

    这些天,女儿每天都站在阳台上望着外面,然后眼巴巴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下去玩啊?”

    “我说快了快了,等医生和护士阿姨把新型冠状病毒赶走,就可以出去了。”阿兰说,其实,她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苏苏似乎听懂了。“她信了,也不再吵闹,乖乖地待在家里。”

    苏苏每天最喜欢的,就是和姐姐视频聊天。“外面有病毒,不可以出去噢。”视频里,苏苏像个小大人一样,跟姐姐认真地嘱咐。

    因为担心感染,孩子不敢吃外面买的食物甚至零食。地贫妈妈们都学会了自己做各种各样的食品,棒棒糖、发糕、花卷、蛋糕……

    “总要变着花样让她开心。”苏苏妈说。

    常备的消毒用品

    变得紧缺

    “医生说,房子要通风好,一定要很干净。”阿兰说,酒精、紫外线灯、消毒液、消毒泡腾片这些,都是家里必备的。而口罩,则是孩子们出门最基本的装备。

    可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家里日常所需的消毒产品,突然就成了最紧缺的物资。很多地贫家庭未曾防备,库存告急。

    去年底,苏苏爸爸从网上买了十瓶消毒酒精。“买十瓶算是团购价,比较便宜,但也不敢买太多。”后来,网购的酒精从76元涨到130元,又涨到226元,即便如此,很多订单付了钱却一直没有发货。阿兰说,消毒物资紧缺,四处求购无门,这种紧张感萦绕着所有的地贫儿家长。

    陆陆续续伸来

    温暖的双手

    “谁家有口罩支援一下?急用!小朋友的!”2月底,地贫女孩思思的妈妈在地贫家庭的群里求助,女孩思思突然抽搐,需要立即住院检查。可是家里的儿童口罩没有,去医院就成了一趟冒险的旅程。

    “孩子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耽搁,先把我家的拿去用!”一个家长看到后,马上联系思思妈妈,借给思思20个口罩。

    这个时候,儿童口罩对这些家庭来说是最宝贵的。或许是因为患难与共,他们毫不犹豫地借了出去。

    一直对接这些地贫家庭的志愿者林建向本报记者发来求助信息,希望爱心组织能帮助这些原本就深陷困境的地贫家庭渡过难关。

    “医用酒精,我们来提供,需要多少?”温州爱心屋网络公益宣传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紫苏得知消息后,立即伸出了援手。

    “他们是疫情期的特殊人群,是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存在风险的群体,所以,我们也希望尽己所能,共同守护他们。”紫苏诚恳地说。

    考虑到地贫家庭的需求,除了酒精,温州爱心屋还送上了护目镜、手套、消毒湿巾、免洗洗手液。

    “抗击疫情,共守温州。亲爱的娃们,无论你们来自什么城市,在温州,总有一群天使守护你们。”紫苏说。

    除了爱心组织,温州市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也为地贫家庭送来了口罩。

    “感谢你们为地贫孩子的付出,这些物资真是解了燃眉之急。”阿兰说,这些消毒物资,可以支撑大家坚持一两个月,解决了当前最大的难题。

    收到捐赠物资后,苏苏还特意穿着布依族的民族服装,拍照比心,感谢温州的好心人。

    和苏苏一样,所有去年接受骨髓移植的地贫小朋友们,都等待暖意洋洋的春天到来。因为,除了家长和医生,在温州这座城市,还有很多人共同在守护着他们。

    原文链接:http://qjwb.thehour.cn/html/2020-03/05/content_3838126.htm?div=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