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思政风采(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立足岗位 潜心育人
  • 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会典型代表发言摘登
  • 作者:卞成德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10461
  • 编者按:5月12日下午,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会。会上,仁济学院党委书记章成斌,药学院化学教研室代表、全国优秀教师仇佩虹,浙江省高校首届“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获得者、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邵蓓,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代表、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林文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现对发言进行摘登,供大家学习借鉴。


    亮旗帜,重理论,抓基层,齐育人

    章成斌

    强化党的标识系统,让党的旗帜更鲜明。硬标识亮出来,以环境影响人。学院在日常环境中设置了醒目的党的标识,包括党总支标识牌、党员先锋岗、学生宿舍的党员包干区、党员服务牌、每位党员身上的党徽等。软标识建起来,以组织引领人。由原来的两个总支改设置七个党总支,总支与系合署,总支书记为第一负责人,党建带团建,班级建设中实行班团合署,团支部书记是第一负责人。活标识动起来,以无声感染人。学院实行党员服务时,推出双百双千实践服务,在校内外设立了千百个实践服务岗位,进驻班级当班导,结对学困做学导,进驻宿舍帮打扫,进驻社区自助工作坊当志愿者。

    打造过硬的工作队伍,抓好党的声音传递。在党委层面,学院开展书记进总支、支部讲党课活动,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每2周学习一次;在党总支层面,学院每月开展党建工作交流会,统一党总支书记的思想,交流工作中的心得与经验;在学工队伍层面,学院自2008年开始实施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课程化建设”,将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整合成数门课程,通过辅导员个人认领课程内容、分组讨论、集体备课、模拟试讲等多种方式形成成熟课件,互教互学、智慧共享,形成“愿讲、敢说、讲得好”良好氛围;在学生层面,学院运用“同学讲给同学听,同学做给同学看,同学带动同学做”的朋辈教育方式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同时通过选树优秀学生组成“先锋讲师团”,让先锋讲师团走近大学生。

    抓实党的基层建设,绽放基层党组织活力。党政领导引领示范。七个党委委员对接七个党总支,每个党委委员进驻一个教工党支部,实行专任教师支部开会党委书记必到制。通过党政班子在支部建设中的身先士卒,下抓三级到支部,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分类引导基层支部建设。落实支部固定学习日,规范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5+X的支部会议内容,实现支部会议标准化,同时学院建立星级标准,树好靶标,积极探索星级党总支、星级党支部考核评定。精心组织特色组织生活。学院自2014年开始,定制党员政治生日贺卡,举办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为每位过政治生日的同志整理出自入党以来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对标党员标准,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筑“大思政”格局。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学院每年组织1-2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会议,邀请全省50多个地市的卫计委领导、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优秀基层医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领学生树立愿意扎根基层,做素质优良的全科医生的思想。在家校合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学院十年来坚持家校合作项目,通过“行万里路叩百生扉”,走进学生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关怀;通过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家长论坛,把家长请进来,交流互通;聘请家长导师,发挥家长引领作用,形成家校思政教育合力。提高“指尖上”的思政工作水平。学院和专业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设立联络站,在媒体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院通过手机视频、APP软件编辑、实时播报、同步上传的方式与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开启“指尖上的思政”新模式。


    以德立身 勤教善研 全员育人

    仇佩虹

    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引领作用多年来化学教研室的支部一直建立在教研室上,支部和教研室工作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支部在传统的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形式的基础上,推出了微信学习平台,并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立足岗位、争优创先”活动及党建实践创新案例设计,建立了午间沙龙平台。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平台和载体,支部深入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党员教师们带领学生开展新青年下乡、志愿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教研室教师人均指导3位学生,每年开展50人次的与学生课外交流辅导,每位党员教师每学期深入学生寝室3-4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以传帮带为基础,努力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化学教研室自1958年成立至今,几十年间一直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传”指传承化学教研室的优良教学传统;“帮”指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科研乃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带”指带师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带师能——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带师德——为人师表,育人之道。多年来化学教研室的每位老教师都要带一名新教师,老教师要审阅新教师的教案、讲义、课件等,提出改进意见,新老教师双方互听课次数每学期不得少于10节,并及时进行评课反思,新教师需不定期经常向老教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通过传帮带,缩短了青年教师适应期,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快速成长。化学教研室始终坚持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听课、试讲、集体备课、实验预做等。按课程组每学期都要举行几次集体备课。化学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集体,不管谁参加国家、校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科室都会组织大家反复听他的课,申报课题时各位教师互相传阅标书、互相提出宝贵意见,已立项的课题负责人毫无保留地分享成功经验,平时大家坚持教学课件、题库等资源共享。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履行言传身教的崇高使命化学教研室老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最终都落脚到立德树人上。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上,化学教材里有许多老科学家的名字,像有机里的黄鸣龙反应,无机里的徐光宪规则等,老师们在向学生解释这些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的同时,都会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精神,以此鼓励同学们要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在课外,化学教研室老师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每位老师每年带1-2位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还从考研、就业乃至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深受学生的欢迎。据统计,实行导师制后学生不仅学业成绩和4、6级通过率明显上升,且就业率和考研率也明显提高。科室老师还和学生一道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药膳大典、文艺晚会等,增强师生感情,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奉献不言苦 追求无止境

    邵蓓

    作为医生,以最好的技术、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决病痛在保证医疗安全、有效的同时,我会优先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合理合规检查用药,尽量以最低费用给患者诊疗。曾经有位外来务工的年轻患者不幸罹患脑中风,但因其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家属放弃治疗。我深知,中断治疗,便意味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即将逝去。事不宜迟,我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反复与治疗组同事研究,短时间内制订出一套节省患者医疗费用的治疗方案,千方百计帮助患者,终于使其得到康复。科研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们团队与英美多家院校进行了多项联合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国自然、省自然及省科技厅项目资助。作为温州地区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诱发电位)实验室创始人,我们团队研发的“男、女性球海绵体肌反射检测”技术,以及有关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的系列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作为老师,始终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多年来,我默默耕耘在临床教学这块土壤,负责完成了硕士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全科医学、省继续教育以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等诸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师,体会到了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在教学这个领域,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关系到万千患者及其家庭的福祉。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始终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严谨的科学态度、诚信的人生准则及敬业精神。我乐于手把手辅导和指点年轻教师,推荐、鼓励他们参加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多次荣获校院各类教学奖项;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达17人,联合英国国王学院深造获得博士学位2人。我还积极参与学院教改工作,负责神经病学整合课程,总结探索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项课程先后获评校级、省教育厅精品课程。

    作为支部书记,展示良好党员风貌,凝聚支部力量我担任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党支部书记20年来,深刻践行党员“四讲四有”标准,时时刻刻以党员干部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医院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组织带领全体支部成员立足岗位、创新奉献、争优创先,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时学习贯彻上级重要文件和精神,强化支部成员的党性修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支部成员秉承“仁心仁术”的理念,切实践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尽心尽力为患者诊疗,竭尽所能帮助贫困患者。支部将义诊作为一项常态化活动,足迹遍布泰顺、文成、永嘉、玉环等地的偏僻农村、山区,受惠人群达数千人,支部还每年参加温州市交通广播义工团3.5学雷锋大型义诊活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走心”“有用”“成长”辅导员

    林文诗

    学习“春雨”的特质,做“润物无声”的“走心”辅导员刚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时,我发现所分管这些80、90后的学生们,多少会有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我一直考虑怎么破题?我又要如何才能更好影响他们?2007年6月,尝试发起“班级日志”,每个班同学轮流担任班级一周的管理者,并将班级动态记录在班级日志。我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同学和班集体共同成长。在运行10年多时间里,我每周坚持翻阅分管班级的日志,累计已阅读近50万字日志,反馈20万余字。此外,我还会针对班级的共性问题,以公开信形式解答,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至今完成70多封不同主题的公开信,累计10万余字。

    学习“空气”的特质,做“无处不在”的“有用”辅导员5+2,白加黑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常态,网上网下都是我们的工作平台。在网下,我主动创造机会经常与学生面对面:每次带新生,我必会为他们做好大头贴相册,实时翻阅,让自己做到第一时间叫出他们的名字;我会记录他们的生日,及时送上祝福。只要时间允许,我每周都会安排“小林时间”,约上一个寝室或一两个学生一同午餐或见面,在聊家常中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在网上,朋友圈、微博、飞信等都是我和同事们的工作载体,在点赞、互动之余,我也主动思考,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我们教育管理的帮手,发挥更具影响的作用。我09年发起“手机+电脑”的“二网合一”机制,通过手机开展“口袋党课”,代替支部传统集中式教育,建立考核体系;发起“服务令”,以短信每月发布三次服务令,党员任选其中两项完成,督促党员践行服务群众的职责;利用电脑发起“QQ群民主生活会”、红色微博开展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项目获浙江省第四届支部创新工作奖。

    学习“大树”的特质,做“积极向上”的“成长”辅导员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辅导员,我深知教会他们知识外,更需要让他们懂得对生命的责任。在学校慈善医疗文化带动下,学院组建浙江省首家“血液银行”,每年开展“生命相髓”“血液银行”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献血献髓志愿者招募、知识宣讲等实践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带领学生开展活动,收获内心的成长与积淀,学生们从活动参与者、组织者,继而成为救助生命的推广者,培养了全国自强之星、浙江省优秀大学生等一批优秀学生,学院的项目收获了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金奖、入选教育部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等鼓励与认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